猗欤新命——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名人墨迹文献专场

1247 | 梁实秋致蒋碧薇诗札 镜心

梁实秋致蒋碧薇诗札

Author: --

Size: --

Signed and dated: --

Estimate:

Final Price: RMB 100,000



梁实秋(1903-1987)
原名梁治华,字实秋,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

秋园丹叶动荒城,惨淡云遮日半明。昼梦却因惆怅得,晚愁多为别离生。江淹彩笔空留恨,庄叟玄谈未及情。千古怨魂销不得,一江寒浪若为平。写张泌《惆怅吟》,奉碧微先生。
梁实秋
薪火相传国学门
朴?庐/文
五四运动后,提倡科学的呼声响彻云霄,同时整理国故也被世人所重。北京大学于1922年秋成立研究所国学门,沈兼士先生任主任,并聘王国维先生为通讯导师,此为我国大学设立研究所之先声。而清华大学做为留美预备学校,有庚子赔款做依托,经费独立,时任校长曹云祥于1924年秋计划改制,开始筹备设立大学各学系及国学研究院。
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在筹建初期是请胡适先生代为设计的,设置导师数人,主讲国学,并指导研究生进行专题研究,再聘请特别讲师,讲授专门学科,目的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1925年,校方本拟聘胡适先生为研究院导师,胡先生以“非第一流学者”为由婉拒,建议敦请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三位先生为导师。后又增补赵元任先生为导师,李济先生因同时兼任北大国学门教授故聘为特别讲师,吴宓先生则任办公厅主任主持院务,惟章氏不肯应聘,这算是研究院的开始。是年冬,梁启超先生举荐陈寅恪先生(另一说法为吴宓先生举荐),请校方聘为导师。1926年5月陈先生到校,从此清华国学门导师增至四位,加上特聘讲师李济先生,学术气氛日益昌隆。
1927年6月1日,暑假在即,研究院全体师生在工字厅举行惜别餐会,会后大部分学生便返乡,留校不过十余人。6月2日上午十时许,王国维先生自沉于昆明湖,学界震动,研究院师生亦悲痛万分。是年秋,校方聘请林志钧先生为特别讲师。1928年5月,梁启超先生回津养病。6月,北伐军入京,全国统一,改北京为北平,陈寅恪先生为研究院的未来考虑提出聘请章太炎、罗振玉、陈垣三先生为导师,马衡先生为特别讲师,最后只有马先生应聘。1929年,梁启超先生病逝,赵元任、李济二位先生又多半主持田野考察或实地发掘,研究院教师一时青黄不接。校方亦因一流导师难请,又不愿降低聘任标准为由,决定研究院于1929年6月停办。
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从设立到停办历时四年,总共培养了72名毕业生,且多为海内外知名的学术大家,这不得不说是学术上的一个传奇。研究院的学习规定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研究主题,而且一年须缴一篇论文,经导师审核即允许毕业。如愿意继续研究者仍可留院,每研究一年毕业一次,研究年数并无限制。这四年间以第二届人数最多,录取三十人(包括补录);第四届人数最少,仅一人。毕业生的研究涉及到诸多领域,如历史学:谢国祯、刘节、周传儒、徐中舒;历史地理学:王庸;考古学:吴其昌、朱芳圃、吴金鼎;金文甲骨学:戴家祥;民族学:王静如;语言学:黄淬伯、王力、姜亮夫;法学:杨鸿烈等,皆一时名儒,影响深远。
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学术“奇迹”不仅是因为有史上最强的四大导师阵容,而且和毕业生日后的学术成就是更分不开的。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这些学术大师的手泽是多么的荣幸,她们经历了战火,经历了流转还能完整的保留到今天,真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我们不但要怀念那些在民族苦难历史中为保存学术的星星之火而奋斗的学人,更要怀念那一份份深厚的师生之谊。